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本身含水或者由于某种特别情况使垃圾含水的一种现象,具有高污染的特点,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针对此我国研究出来的膜分离技术在这一方面具有低能、高效、稳定、出水水质好等优势,值得深究,为我国提供良好的水质。
一、垃圾渗滤液
垃圾渗滤液作为一种有机废水,其中也许含有有机物、无机物等物质,既然不能直接排放,那么就需要依靠技术将其中的污染成分作用降到最低。
1.来源
但凡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会产生垃圾。而当前卫生填埋是我国处理垃圾最传统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既省时又省财力,还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但是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填埋垃圾的过程中受到雨雪淋溶、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渗入等因素的影响,垃圾中存有的微生物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分解成一种具有高污染特征且成分复杂难辨的有机废水——垃圾渗透液。最普遍的转变方式就是受到降雨和降雪天气的影响,使得垃圾中含水量增加,加速垃圾溶解,此时直接进行填埋的话,那么它就会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与其融合,这么才能保证土地资源重新得到利用,所以说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是破坏和浪费土地资源的,而且其中的渗液对土地也具有严重的污染性,所以说这种老式的处理方式越来越不可取,探索更先进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是我国需要做出的创新。其次就是垃圾本身含有水分,再者就是流入填埋场的地表水,更甚者是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水分。
2.特点以及危害
垃圾渗滤液的水随着填埋时间的流逝会发生相应变化,在各个阶段它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下表就是针对此做出的具体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它所含污染物的含量也有所变化,土地酸碱度与日俱增,影响土地环境。
截止今日,垃圾渗滤液都是一大难题。因为垃圾无处不在,所以形成垃圾渗透液的方式有非常多,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人类生活的整个大环境都会受到严重摧残。由于垃圾渗透液是因为含水量较大,而水分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渗透进填埋场的土壤中,我国的饮用水大多数来自于地下水,所以严重影响我国水资源,而且在填埋时会严重消耗土地资源,使得出现二次污染。
二、膜分离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方式
以往我国也针对处理垃圾渗透液试验过很多方式,但最终结果都不是最佳。由此开始接触到在国外相对成熟的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出现有效保证了水的质量,使其达到国家标准,保证了出水稳定性。
1.反渗透膜处理
反渗透膜处理技术又被称为RO技术,主要在国外先进国家应用最多,且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很好。所以我国也将其吸引进来,逐渐被应用在我国垃圾处理厂中,以期为我国处理垃圾渗透液提供技术支持。反渗透膜系统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所以在处理垃圾渗透液时我们一般会选择在做预处理工作时利用反渗透膜工艺,让水与垃圾的分离效果达到最佳。在预处理过程中,渗透膜非常关键,所以尤其要注意在选择水质上多做思考。
2.纳滤膜处理
纳滤膜既不同于反渗透膜又不同于超滤膜,但更能确保水质的效果,因此使用最广泛。与第一种相比它需要具备针对防治膜结垢现象的措施,由于在垃圾渗滤液中存有大量无机物质或者悬浮物,而这些沉淀物在水流过程中肯定不会被排出去,所以会逐渐堆积,慢慢形成污垢,堵塞住渗透孔,影响水流经过,即使是有水流经过,特别特别小的有害分子也会随之流出,那么污染物仍会实现二次污染。所以在垃圾渗透液中通常利用管式膜生物反应器作为它的预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其他工艺。
3.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利用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并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应用。它首先就是利用膜技术将大量微生物截留在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停留时间再加上沉淀作用,让水与污泥实现全部分离,进而延长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留存时长。膜生物反应器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很强的处理效果,但是水的质量还不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所以需要增加纳滤或反渗装置做进一步处理。
4.膜组合工艺
垃圾渗透液具有水质成分复杂、难分解的特点,所以单一的膜处理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一般需要多种膜工艺组合使用,使出水达标排放。以膜生物反应器、纳滤膜工艺系统、反渗透膜三种处理方式为例,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利用TMBR工艺,通过RO技术截留那些不能被分解的大分子物质,以提高COD成分的去除率,让产生的浓缩液实现再循环利用的效果。
波兰就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将多种方式组合起来使用,结果证明处理效果良好。基于MBR对水质的要求,在运行中避免出现碳氧问题,否则会影响到MBR工艺中对COD的去除效果,同时利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来缓和水与污泥的速度,一来降低污垢的形成,二来提升水的质量。
总言之,膜分离技术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工艺了,且对处理垃圾渗透液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采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来处理垃圾渗滤液一定是大势所趋。虽然我国在具体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我相信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加上我国一直在努力践行,一定可以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解决好垃圾渗滤液问题,为我国建设环保型国家做贡献。
上一条 : 现实际生活中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下一条 : 氨氮废水中残氨处理技术